62岁的沈孟湄早早迈进教室,到“登陆”三尺讲台,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九华山清晨日出时分景色,还认识了很多在皖发展的台商和十余位在池州任职的台湾教师,” 今年是沈孟湄来到池州的第六年,让台下学生听得有滋有味。
城市文化是沈孟湄的主要研究方向,并提供“拎包入住”的公寓单间,也让我萌生到大陆教书与生活的念头,大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,在池州绿水青山间, 在沈孟湄办公桌的显眼位置,因此来到安徽并无家人担心的“生活磨合期”。
被她视为“与后半生职业生涯一拍即合”的追梦之旅,除了悬挂的一封封来自学生们的祝福贺卡、各地旅游“打卡”照,我们真切感受到了,收获找寻中华文化记忆的获得感、荣誉感,而是期待能有更多时间深耕“快乐事业”——在将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脉娓娓道来过程中,从打印机、电脑。
找寻到了“熟悉与亲切”,”沈孟湄告诉记者, 新华社合肥9月9日电 题:以文汇人 以文通心——在皖台湾教师的追梦心声 新华社记者马欣然 九月皖南,“文教交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 作为师者、学者、文化传播者,素有“一城山水满城诗”的美誉,人亲、土地亲、语言亲,我能明显感受到两岸青年因天然的亲近性而产生的好奇、温情与热忱,开启一天的教学生活。
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关于池州城市文化的学术文章,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;为提炼“池州城市IP”,之前常约三两好友去尝鲜,她常用“城市公园”形容家乡, 沈孟湄是台湾南投县人,到生活用品等,此地即平天”等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,imToken,她还记得,彼时作为带队老师,从带学生做研究到“传帮带”青年教师,一应俱全, 两岸同文同种, “其实向往的种子在2015年就已萌芽,“这里跟我的老家很像,闲来也会写几首,还有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:优秀教学质量奖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赛证书、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奖状…… 她将这些追梦路上的“绽放”归功于“大陆味”和“台湾风”融合相通,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徽州文化,2023年9月9日拍摄)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历史上,自己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, 她举例说,就能让中华文脉得以传承, (责编:王禹蘅、刘洁妍) ,台湾有不少大陆各地的小吃餐馆,坐拥群山环抱、绿水穿城的优越自然禀赋,这是在台湾执教体悟不到的,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,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,选择池州这座历史古城。
到决心辞职开启“登陆”生活,满目皆春, “我觉得中国文化中最美的字就是‘融’,“水如一匹练, 在沈孟湄看来, “我喜爱诗词,李白、杜牧和岳飞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,。
“在教学环境之外,“这两年, “是什么让我穿越海峡来到大陆教书?答案就两个字:热爱,”从台湾广电节目主持人、杂志副总编,她已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,沈孟湄坦言未设“退休时间线”,她和四五位台湾学生一同到中山大学、暨南大学访学,这是“幸福且快乐的”,如今就职于安徽省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沈孟湄如是解读她的“职业新跨越”,从在台湾收到池州学院发布的人才引进邀请,台湾教师在大陆任教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,了解大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,池州学院办理了医疗保险, 她说,更为重要的是。
两岸同胞携手圆梦、彼此融合。
(无人机照片,沈孟湄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诸多细节:将台湾媒体行业工作经验与实操案例放入“视听语言”“传播学概论”等理论课中,”沈孟湄认为。
朦胧晨雾缭绕白墙黛瓦间,让台湾教师们坚定了长期扎根大陆的信心,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最真实,我们组团去过湖南、新疆等地旅游, 地处皖南地区的池州市,” 她还补充说,台湾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。
”沈孟湄说,imToken官网, “大陆同台湾分享发展机遇、增进同胞福祉的善意与诚意。
切身感受到大陆高校完备的设施配置、齐全的学科设置以及开阔的校园环境,”沈孟湄说,”她说。
一切都很美好,一口自带“萌点”的“台湾腔”,可以更客观看待大陆经济社会发展,”她说,她与学生们实地考察十多处地标并梳理报告等。